發表文章

艺术边界问题

  1. 艺术的边界问题 - 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 1.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2. ——”什么是艺术品?“——在19世纪以前,没有人问”什么是艺术品“这样的问题。 1. 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1. 再现论在当今时代的挑战 1. ——柏拉图”床喻“:”影子的影子“而已,其中真理成份很少,道德上也有问题。 2. 模仿说、再现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 先锋艺术家:——现实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艺术 2. 表现论在当今时代的挑战 1. ——表现论:主体性,表达自我 2. ——传统艺术独特性:”艺术“与”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要比”工艺“高雅,更能代表美。 3. ——当代艺术的问题:工艺设计 vs 文化产业

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

  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家族相似) 1. 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 1. 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 2. 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1. 艺术无法被定义 1. 定义:我们是拿一个物品跟已经被定义为艺术的物品作比较 2. 艺术本质一旦确立,艺术就走向封闭了 4. 而艺术是开放的 2. 美学理论的作用 1. 解释 3. 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1. 新本质主义者 2. 外在相似性:无共性 3. 内在相似性:有共性 4. 寻找新的艺术本质(内在本质) 4. 阿瑟·丹托《艺术界》(1964) 1. 艺术 1. 有的人能看得见 2. 有的人无法辨识 2. 理论氛围:艺术界 3. 卡罗尔对阿瑟·丹托关于艺术定义的总结 1. 艺术是关于某物的 2. 物展现出某种态度、观点:艺术创作有意图 3. 借助隐喻的省略方式 4. 省略源于历史理论语境当中的推理 5. 观众介入到对推理的讨论中 5. 乔治·迪基《界定艺术》(1969) 1. 两种关于艺术定义的方式 1. 功能性定义:传统艺术定义都是功能性定义(审美) 2. 程序性定义:通过界定的艺术的过程方式来确定艺术 2. 艺术惯例论(艺术圈——文化概念) 1. 人造物 2. 艺术界授予了资格(被欣赏物的资格) 3. 质疑问题 1. 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2. 过分突出艺术团体的重要性

传统艺术本质论(本质主义)

  1. 模仿说(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 否定的模仿论 - 柏拉图的床喻: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不能模仿理念 2. 肯定的模仿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 艺术可以模仿到本质理念 - “诗比历史更真实” -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在于模仿对象不同 - 悲剧:模仿比我们好的人 - 喜剧:模仿比我们坏的人 - 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3. 表现论 1. 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情感、心理的自我表现 2. 天才论:康德,克罗齐(直觉) 4. 理念论 1. 黑格尔:美(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 形式论 1.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2. 1913《艺术》 6. 游戏论 1. 席勒: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 7. 劳动论 1. 马克思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

 关于美学的相关问题 关于美学的前提问题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本体论问题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主观派、客观派 西方哲学的几次转向 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 康德之后的美学研究思路 心理:弗洛伊德 社会:马克思 后意识形态时代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审美与意识形态 阶级与审美趣味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艺术本质论 (本质主义) 现代艺术本质论 (反本质主义) 艺术边界问题

阶级与审美趣味

  1. 审美是一种意识形态 1. 是一种对世界本该如此的想象 2. 阶级 3. 性别 4. 种族 1. 阶级的划分 1. 18世纪中期以前:法国经济学家以你是否能创造社会的纯产品划分阶级 2.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收入多少来去划分社会的阶级 1. 多少收入属于什么阶级目前还有争议 2. 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和态度 1. 审美趣味是被阶级建构的结果 2. 匮乏感:寻求认同 # 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1. 人是群居动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1. 变强:有资格制定标准 2. 向强者靠拢:使自己更合群 2. 强者会影响大众审美:审美被少数精英所决定 1. 休谟《论审美趣味》:有鉴赏能力的人决定审美

审美与意识形态

 1. 审美背后有某种矛盾性 1. 审美既是个人的又寻求普遍性(康德) 2. 普遍性的审美可以作用到个人身上,即某种权力 3. 最高级的意识形态是作用与审美的 2. 审美与意识形态具有同构性 1. 审美是一种温柔的权力,一种内化的压抑(《美学意识形态》伊格尔顿)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1. 意识形态不是科学 2. 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 1. 意识形态不是认识 2. 三观 3. 是一种世界本该如此的想象 4. 1983 佩里·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1. 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2. 意识形态造就了国家 3.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自我与现实关系的想象 4. 具体方法为:询唤个体为主体 1. 拉康:镜像阶段 1. 研究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1. 前镜像阶段 婴儿1~6个月 2. 镜像阶段 6~18个月:自我最初的诞生 1. 自我源自于人的想象,外在反射 2. 自我永远需要他者来印证 2. 询唤:通过召唤建立认同,认同之后变成为某人 5.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 1. 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实践,而不是认识、观念 6. 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1. 前理解:理解之前所具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