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
关于美学的相关问题
关于美学的前提问题
-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 本体论问题
-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 主观派、客观派
西方哲学的几次转向
- 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 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
康德之后的美学研究思路
- 心理:弗洛伊德
- 社会:马克思
后意识形态时代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审美与意识形态
阶级与审美趣味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美学本体论,即是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有什么样的规律?
美的规律与美的本质(古希腊时期)
-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 苏格拉底认为适合就是美的
-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
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 奥古斯丁认为美源于上帝
-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点
感官与经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 夏夫兹博里的审美内在感官说
- 哈奇生:绝对美(形式)
- 休谟的美学观点
感性学的征兆与诞生
- 让·雅克·卢梭:审美力
- 狄德罗:美在关系
- 维柯的美学观点
- 鲍姆嘉通是现代美学之父
- 美学是低级认识论
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 四个契机
- 审美无利害而生愉快
- 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审美共同感
美感经验论
康德之后到维特根斯坦这里,基本上解决了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
本体论解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
- 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审美直观
- 尼采的非理性哲学
精神分析美学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是本能的升华
- 荣格的精神分析,集体无意识,原型
心理学美学
- 实验美学:费希纳
- 移情说:立普斯
- 内模仿说:谷鲁斯
- 直觉说:克罗齐
- 心理距离说:布洛
-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
审美建构论
审美建构论认为审美这件事情不是天生而来的,也不是生理本能,是后天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
审美与意识形态
-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
- 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女性主义美学
-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
- 第一波女性主义
- 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 第二波女性主义
- 英美派:凯特·米利特《性政治》、伊莱恩·肖瓦尔特《他们自己的文学》
- 法国派:克里斯蒂娃的”象征“与”符号“、西苏的”阴性书写“
- 第三波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美学
- 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阶级与审美趣味
-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
- 保罗·福塞尔
- 皮埃尔·布尔迪厄
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 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
- 阿多诺:否定辨证法、文化工业批判
艺术哲学
艺术本质与艺术定义
- 传统艺术本质论(本质主义)
- 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
- 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
- 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 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 阿瑟·丹托《艺术界》(1964)
- 乔治·迪基《界定艺术》(1969):**审美惯例论**
-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与审美趣味问题
- 阐释意图:意图主义、反意图主义
- 评价对象:主观主义、客观主义
- 阐释结果:一元论、多元论
- 批评标准:审美趣味
艺术终结论及其反思
-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艺术走向宗教和哲学
- 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走向自我认识
- 卡斯比特的艺术终结论
- 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