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义德 从中西方二元对立解构中发现,东方是被西方建构的结果 斯皮瓦克 关注第三世界女性 霍米巴巴 西方文化霸权可以从内部瓦解 生平与著作 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 1970年孟买大学毕业 1974年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博士师从伊格尔顿 2001年哈佛大学 2002年中国清华大学演讲 2010年北京大学演讲,与杜维明对话 1994年《文化的定位》论文集 主编《民族与叙事》 合编《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资源 1.对法农,赛义德的质疑 1)法农1952年《黑皮肤,白面具》(还有著作《全世界受苦人》) ——《黑人与精神病理学》 ——黑人——精神分裂者—— 自卑,想成为白人 被白人所建构 ——霍米巴巴《质疑身份》 ——体现出殖民话语的不稳定性(你没有办法将一个他者变成自己,但是你又依赖他者建构自己) ——身份不是单向认同,而是异化(主奴辩证法) 2)赛义德 东方:被建构的概念——二元对立思维 2.精神分析:拜物教 佛洛依德《性学三论》 ——恋物、拜物现象——欲望对象 恋足: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女性为什么没有性器官,将足作为女性性器官的代理 ——对差异的补偿(弗洛伊德观点),形成恋物 3.福柯的话语理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1)福柯 陈述 永远无法抵达对象(能指永远无法抵达所指) 陈述实为建构 2)德里达 书写 线性(时间性)的,不断回溯修改 文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意义 二、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杂交)问题 1.混杂性的提出 1984年《作为奇迹的符号》 ——印度传教士的回忆录 ——印刷的《福音书》(分发到印度穷苦人民手中)是整个殖民体系中规划的一部分,福音书被反诉诵读证明殖民的成功,使得传教士写下这段回忆 ——对基督教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接受(不接受耶稣是欧洲人,不领圣餐) ——殖民文化的输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混杂的。 殖民文化没有单向的灌输,只有选择性的接受 《黑暗的心》 航海技术探讨 符号:英语书——“拜物” 1)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 混杂: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瓦解了赛义德所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