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丨杨宁学堂


赛义德 从中西方二元对立解构中发现,东方是被西方建构的结果

斯皮瓦克 关注第三世界女性

霍米巴巴 西方文化霸权可以从内部瓦解


生平与著作

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

1970年孟买大学毕业

1974年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博士师从伊格尔顿

2001年哈佛大学

2002年中国清华大学演讲

2010年北京大学演讲,与杜维明对话

1994年《文化的定位》论文集

主编《民族与叙事》

合编《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资源

1.对法农,赛义德的质疑

1)法农1952年《黑皮肤,白面具》(还有著作《全世界受苦人》)

——《黑人与精神病理学》

——黑人——精神分裂者—— 自卑,想成为白人

被白人所建构

——霍米巴巴《质疑身份》

——体现出殖民话语的不稳定性(你没有办法将一个他者变成自己,但是你又依赖他者建构自己)

——身份不是单向认同,而是异化(主奴辩证法)

2)赛义德

东方:被建构的概念——二元对立思维

2.精神分析:拜物教

佛洛依德《性学三论》

——恋物、拜物现象——欲望对象

恋足: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女性为什么没有性器官,将足作为女性性器官的代理

——对差异的补偿(弗洛伊德观点),形成恋物

3.福柯的话语理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1)福柯 陈述 永远无法抵达对象(能指永远无法抵达所指) 陈述实为建构

2)德里达 书写 线性(时间性)的,不断回溯修改 文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意义

二、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杂交)问题

1.混杂性的提出

1984年《作为奇迹的符号》

——印度传教士的回忆录

——印刷的《福音书》(分发到印度穷苦人民手中)是整个殖民体系中规划的一部分,福音书被反诉诵读证明殖民的成功,使得传教士写下这段回忆

——对基督教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接受(不接受耶稣是欧洲人,不领圣餐)

——殖民文化的输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混杂的。

殖民文化没有单向的灌输,只有选择性的接受

《黑暗的心》

航海技术探讨

符号:英语书——“拜物”

1)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

混杂: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瓦解了赛义德所说的对立关系——进而瓦解了殖民权威,

殖民者永远处于焦急与矛盾中 贬低对方 希望同化对方

好奇对方 担心完全同化

2)文化身份的含混性

身份是流动的——权威本身不存在

2.关注到殖民话语内部的矛盾分裂

1)二元对立关系的瓦解

殖民话语——并非单向流动

被殖民文化——在殖民过程中实行着无声抵抗

殖民话语的源头:纯粹性——纯粹性不可能

——不断重新确立权威性

2)不断重复自己的文化符号

——是不自信的体现

对于“英语书”的重复,强调此文化符号

——拜物教,对差异的补偿

——源于差异 害怕自己文化断裂

害怕文化受本土影响

文化焦虑的结果

3.殖民混杂性批评的一些策略

1)模拟——预设主客

因为主体无法完全达到客体,于是在主客体之间产生了心理战的空间,造成一种似像非像的结果

——进而完成了对殖民文化的本真性消解

2)第三空间——即混杂空间——无二元对立

文化差异得以平等解释

文化认同并非是单向的——是相互协商的

3)身份的协商

身份要消除本真性——不同身份之间的混杂与协商,以此体现身份的流动性

三、霍米巴巴理论的反思

指责:精英主义,欧洲中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2666》波拉尼奥

1)吉尔伯特

精神分析 拜物教 种族主义偏见

二元对立结构的再次复制:混杂性背后预设了一个纯粹性

2)阿赫默德

《文学后殖民性的政治》

a.忽视阶级问题

b.蕴含了潜在的消费主义(对特权的反驳)逻辑,混杂依旧有阶级问题

3)德里克

《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混杂性:忽视了具体语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

第一课-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丨杨宁学堂

艺术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