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丨杨宁学堂




生平与著作

1885年生于德国

1905年慕尼黑大学 师从立普斯

1908年参加席美尔社会学的研讨班,结识卢卡奇

1911年加入马克思·韦伯的沙龙

1918年《乌托邦的精神》(1923年 修订后重新出版)

1949年 任教与莱比锡大学

1952年 《主体-客体:黑格尔》

1956年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1959年 《希望的原理》

1977年 卒

人道主义:

卢卡奇 认识论 对于世界总体性的认识

布洛赫 存在论 体验,经验

科学主义:

阿尔都塞 不存在一个人的本质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1.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浪漫主义思潮

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科学和理性推动)——去魅的世界(信仰缺失,上帝死了)——意义世界的匮乏(物化)

浪漫主义思潮:重回传统,重建人的意义感(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立场)

2.犹太人的身份危机

犹太人 被社会所同化 变为现代德国人,但又存在排犹主义

守护宗教精神


二、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1.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论

2.希望哲学的原理

a.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

必不可少的东西——缺席了

b.生命的本质:

“尚未”——可能性

“黑暗”——尚未获得本质

“惊讶”——意识到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

——扬弃了此在状态

c.匮乏产生的原因:冲动

批判弗洛伊德——批判生物性本能的观点

冲动——体现特定社会阶级关系

最基础匮乏——饥饿——开始从事物质生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的乌托邦

乌托邦的理论——无阶级,自由的,无异化的希望的行动——一种本质,一种“尚未”

资本主义——事实就是真相,资本主义就是最终形态(历史终结论)——无法把握到“人的尚未”

布洛赫 克尔凯廓尔 理性不能拯救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乌托邦政治——美好的社会蓝图——依赖于人的理性,人在计算哪种社会对自己好

三、幻想艺术理论

1.艺术的本质:幻想和显现

1)幻想:假象不是假象——而是尚未

尚未 非异化追求

未来可能性

2)显现:揭示尚未被展现的意义

艺术:非生产性劳动——具有非异化性

2.艺术幻想:对白日梦的改造

1)白日梦 弗洛伊德 本能升华

弗洛姆 艺术创作的材料

真正的艺术:面向未来的运动

——针对:纯粹的静观——形式主义

——对于表观的冷漠满足——只接受表层,不去理解深层

艺术是“片段”,在片段中呈现出某种未完成的过程(尚未)

四、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1937年《言论》杂志,刊登两篇对表现主义诗人贝恩的 批判文章

卢卡奇 否定态度 认识论

布洛赫、布莱希特 肯定态度 存在论

表现主义:表现——与再现相对

表现——变形,扭曲,夸张——指向内心——碎片化

1.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卢卡奇 扭曲很容易走向颓废,进而走向法西斯

布洛赫 个别作家假如法西斯,不代表表现主义整个是法西斯

2.表现主义是否具有人民性

无人民性 艺术手法太先锋,脱离大众

有人民性 现实主义艺术太高雅,脱离大众

表现主义回归人民性

3.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和破坏性

体现为破坏性

体现为先锋性 呈现一个陌生的世界,体现为可能性《城堡》《变形记》

对旧有关系(资本主义)的破坏

4.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脱离古典趣味

勇于探索,对于古典主义的成规进行摸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了资产阶级千篇一律的陈规陋习的创作方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十一课-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丨杨宁学堂

第一课-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丨杨宁学堂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