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丨杨宁学堂

 


生平与作品

1898年出生于德国 奥格斯堡

1918年 短剧《巴尔》

1920年 剧作《夜半鼓声》

1926年 研究马列主义——提出史诗剧

《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

一、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

资产阶级戏剧 颓废派

激进派

无产阶级戏剧 不成熟 要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人民戏剧

二、布莱希特的戏剧观

1.教育剧:戏剧家等同于哲学家——呈现这个世界,并改变世界

——在剧作中教育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种客观呈现

争议:缺乏娱乐性——文艺作品的 娱乐性vs教育性

2.史诗剧(叙事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科学时代戏剧,反理性主义戏剧)

传统戏剧观念:对生活的模仿——评价标准:真——使人沉浸其中

布莱希特:打破共鸣体验,恢复观众思考能力,打破第四堵墙

亚里士多德剧 史诗剧

情节性 叙述性

观众是被卷入戏剧 观众成为观察者

消耗观众能动性(只能接受) 激发观众的能动性

触发观众情感 迫使观众做出判断

感同身受 探讨问题

采用诱导方法 采用说理方法

急切关注戏剧结局 观察事件进行

情节具有必然性 情节具有跳跃性

3.辩证剧

《戏剧辩证法》

内容,形式,演员——都是辩证的

三、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间离化,又译作陌生化)

1.传统戏剧美学:共鸣(主客交融)

2.布莱希特:传统戏剧——顺应世界 丨 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间离化

1)使人既能认识对象,又保持陌生

陌生化纳入认识论的范畴

2)不断的制造距离,破坏共鸣——以旁观者视角审视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世界

3)制造一些新奇、奇特的事情

4)让观众选择立场

5)演员高于角色

四、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争论

1.现实主义的出发点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人本论 对异化现实的揭露,恢复人的总体性

布莱希特 阶级论 阶级斗争,唤醒阶级斗争

2.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同

卢卡奇 再现

布莱希特 不追求表面真实,只需酷似真实 要洞察本质

3.现实主义表现的中心是事件还是人物

卢卡奇 以人物为中心

布莱希特 以事件为中心

4.表现方法

卢卡奇 内容形式统一

布莱希特 内容要高于形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十一课-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丨杨宁学堂

第一课-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丨杨宁学堂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