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丨杨宁学堂

 



生平与著作 (1913~1970 犹太人)

1933年 师从阿德勒 研读卢卡奇(精神导师)

1940年 皮亚杰营救

1945年 博士毕业《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与宇宙》

1948年 与卢卡奇会面(简短会面)

1956年 《隐蔽的上帝》

1959年 巴黎高师

著作:

《隐蔽的上帝》

《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

一、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

1.背景

经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商品交换的逻辑渗透到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工业

政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中产阶层 不拥有生产资料

从事生产性劳动

拒绝认同自己生产性劳动的身份

经济上:没有办法标识自己,便从文化上找补,中产趣味。

政治上:比较消极,崇高破灭;

价值观上:享乐主义

思想上:孤独,焦虑,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个陌生社会——反思人与世界关系

文学上:向内转(符号学转向):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只关注文本本身

2.理论资源

1)卢卡奇:总体性原则、小说发生理论(卢卡奇《小说理论》,探讨古希腊史诗为何在现代消失了,史诗(审美,叙事)消失而小说(整体性)兴起,现代社会人缺乏对社会总体性的了解,从而产生了小说)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认知过程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3)马克思

经济基础 找到文学对应的基础

上层建筑 文学

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关系

4)社会学批评传统

1800年 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文学作品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1869年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论

1904年 朗松《文学史与社会学》

5)法国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只关注内部关系——挖掘结构,框架式的

结构主义问题:消解价值本身——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发生结构主义:人本主义拉回到文学研究当中来——不仅研究形式,还要研究意义问题

结构 动态的

意义性的

二、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1.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1)有意义的结构?

人类活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反应

文学——对社会环境与人类的社会境遇作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反应

2)如何把握这个有意义的结构?

理解 对字面意思的描述 不太发生意义的损耗与散失

解释 把作品放到更大结构中 显示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体现在结构中的地位

——理解和解释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对的

解释学循环

2.文学与社会同构

1)共时层面

作品的精神结构(世界观)与社会集团精神结构的关系

精神结构的同构关系 作品精神结构

社会精神结构

2)历时层面(文学的结构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竞争,强调个人价值 动摇了传统(个人与社会统一) 问题人物小说(主人公与世界发生冲突)《堂吉诃德》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个人价值在竞争中丧失 独一无二的个体消失了 集体人物小说《布登波洛克》一家,体现出人的反抗消极情绪《局外人》等存在主义小说

消费社会 全面物化 人物符号化小说,罗伯·格里耶《嫉妒》(主人公没有名字)

3.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是机械决定论

文学与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联系性

2)结构的开放性——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3)结构的循环性

三、悲剧世界观《隐蔽的上帝》

悲剧:人的生存境遇

理性主义、个人主义 上升

宗教、信仰 消退

信仰死亡导致情感和价值消失了

解决方案:打赌,赌上帝存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十一课-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丨杨宁学堂

第一课-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丨杨宁学堂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