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丨杨宁学堂
新历史:小历史,微观的,个人叙述的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区别]
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跟文本具有相同的价值
文本的历史性 文本必然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旧历史主义 理解事物必须放到背景当中
人类行为是有阶级(社会)基础的(阶级决定论)
带有认识论色彩
新历史主义 一切事物的形成过程
文本与历史同等视角
解构了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
——大范围检查不同文本
[生平与著作]
1943年出生于美国
国际知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1975年提出“新历史主义”概念
198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1982年《文类》杂志前言——使用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
1983年主编杂志《表征》
1988年《莎士比亚的商讨》
1990年《向灾祸声讨》
1997年哈佛大学
2001年《炼狱中的哈姆雷特》
一、文艺复兴研究
一)研究背景
1.针对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此两种研究方法将文本视为一种超历史的,都会走向结构主义,走向符号学
2.针对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导致产生对:人性、意义、价值的困惑(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些都是被建构的结果)
二)研究意图
打破历史、文本的二元结构:
似乎历史是背景,而文本是前景
将文本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
将历史看作权力争夺的场域 文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研究宗旨
反形式主义 重申历史维度 历史:文化权力
反泛文化学(找文学文 忽略掉了文学对历史的制约
本和历史的对应关系)
反后现代主义 历史和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的关系
四)自我造型(形塑)
自我:主体意识,体现为鲜明的主体性
自我 个体生存感受
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结果(形塑建构) 受微观权力的影响
二、文化诗学 = 新历史主义
1.概念界定
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文化政治(文化政治学):对于文化文本的历史,或背后社会权力关系(隐含的)的研究
2.特征:a跨学科性;b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c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3.文化诗学的基本内涵
1)文化诗学是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文本
历史与文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
2)文化诗学强调文化的整体性
文化的两种特性:流动性和抑制性
3)从大历史到小历史
将视野投入到微观细部上——找寻新的概念
童庆炳 文化诗学 文本当中的语言,修辞,符号与历史一样重要
格林布拉特 文化诗学 侧重于历史
4.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评价及影响
积极方面:
1)体现了对待历史的辩证眼光
2)跨学科杂交品质,一种批判姿态
3)以文学与非文学两个维度解读作品
4)尚未定型,不断的更多的可能性
问题:
1)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的文本性问题——将历史看成一种叙述
磨削了历史与文本的差异
2)隐含的意识形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