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丨杨宁学堂
生平和著作
1938年生于法国
1960年哲学学士学位《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
1963年《列宁——托尔斯泰的批评家》
1966年《文学生产理论》
1976年《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一些马克思主义观点》
1990年《文学在思考什么》(文学的对象)
一、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科学、道德、宗教、艺术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
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
作品——生产者——技巧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1)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想象)
2)意识形态不仅作用于想象,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实践
3)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
4)症候阅读——对《资本论》的阅读
文集《读<资本论>》
无辜的阅读 对作品内容的全盘接受 不可能,你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你能从作品当中看到什么
有罪的阅读 无辜的阅读本质上都是有罪的阅读 带着偏见和意识形态对作品的理解
以上两种都是栅栏阅读
症候阅读
二、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1.沉默(文本中未曾说出的东西,空白,不可见)——文学意义的支撑点
可见层面
不可见层面
空白的产生——意识形态——社会
2.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1)创造与生产
创造 无中生有
生产 原料加工
2)文学生产的原料
原料:意识形态,语言
日常语言 vs 文学语言(意义不确定)
3.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1)结构
结构主义:将作品视为有机整体
马舍雷:结构是揭示作品未道出内容的线索——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2)离心结构
作品内容与作品呈现思想的冲突
4.意识形态批评
1)两种错误的批评方式
经验主义 范围和对象混淆了(不要面面俱到,要有问题意识)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 寻找潜在的范式和结构,只针对共性
2)科学的文学批评
传统:作品是什么?
科学: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3)对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分析
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矛盾 镜子
意识形态
破碎性
三、对文学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对象》
1.对文学与哲学关系进行历史考察
古希腊 文哲不分
18th
20th
后期 存在主义,文哲合一
2.走向文学哲学
马舍雷 文学哲学,文哲合一
黑格尔 艺术终结论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