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批评丨杨宁学堂
生平与著作
1942 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
1955年入学加尔各答大学统辖学院,英语文学专业
1959年获得英语文学学士
1962年硕士毕业,康奈尔大学;博士时期,师从保罗·德曼
1967年博士论文《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
1976年翻译,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十分重要
1978年《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
1981年《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
1985年《底层人的研究:结构历史编纂学》,《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
1987年《在他者的世界里》
1988年《底层人能说话吗》
1999年《后殖民理论批判:迈向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自编论文集
2003年《一门学科之死》论文集
2006年《他者的亚洲》论文集
2012年《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一、结构理论与结构实践
1.解构主义基本思想
针对结构主义——>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秩序、结构
——>忽视事物的复杂性与差异(获取控制感、稳定感)
——>建立中心与权威,引起对中心的迷恋
解构主义的解决方式:避免形而上学,看到认识到“真理”的局限,揭示“真理”如何产生的,被压抑的“他者”得以出场
2.对“他者”的解构
自我 ——> 他者
西方 东方
文明的 ——> 野蛮的
1)反对中心主义的傲慢(不经意的傲慢)
Ps.德里达对列维斯特劳斯的解构:将土著人塑造成无言的存在,其中预设了一套文明的等级制
2)摒弃个人特权
女性主义——>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
3)解构式阅读
注重文学作品——>提供一种可能性,敞开性,文学并不指向一个特定的目的
3.对康德思想的解构
1)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美感 合目的(心意状态)无目的
崇高 无限大,不合乎目的(打破了心中的目的),但合乎理性,痛感转化为快感
道德——绝对律令——寻求普遍性
2)预设理性人与粗鄙人的差异
二、庶民研究
庶民、属下、底层人(同词的不同翻译)
1.对克里斯蒂娃和詹姆逊的反思
《关于中国妇女》隐含了西方的优越感
女性主义——女性的他者问题——体现在对《简爱》的分析上
2.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理论的反思
詹姆逊不期然表现出对第三世界文学的傲慢
3.庶民研究
1)庶民与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 是有主体意识的
庶民 缺乏主体性的,沉默的存在
2)对庶民话语反思
印度——“庶民研究小组”——从底层揭露(解读)被遮蔽的历史显示
庶民反思小组能真正理解底层声音吗?不能!
反思:知识分子——西方知识体系
实际上是,作为知识分子在与西方话语体系互动与协商的过程,这是对第三世界的遮蔽
悖论:探讨“庶民”,庶民无法回应——对庶民的研究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三、殖民话语的批评实践
1.批评方法:消解中心
2.《简爱》
“女性主义小说”——疯女人伯莎——消除了罗切斯特道德上的污点;以及简爱
——女性主义批评(男 / 女)——复制帝国主义公理(西方 / 东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