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3的文章

艺术边界问题

  1. 艺术的边界问题 - 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 1.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2. ——”什么是艺术品?“——在19世纪以前,没有人问”什么是艺术品“这样的问题。 1. 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1. 再现论在当今时代的挑战 1. ——柏拉图”床喻“:”影子的影子“而已,其中真理成份很少,道德上也有问题。 2. 模仿说、再现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 先锋艺术家:——现实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艺术 2. 表现论在当今时代的挑战 1. ——表现论:主体性,表达自我 2. ——传统艺术独特性:”艺术“与”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要比”工艺“高雅,更能代表美。 3. ——当代艺术的问题:工艺设计 vs 文化产业

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

  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家族相似) 1. 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 1. 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 2. 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1. 艺术无法被定义 1. 定义:我们是拿一个物品跟已经被定义为艺术的物品作比较 2. 艺术本质一旦确立,艺术就走向封闭了 4. 而艺术是开放的 2. 美学理论的作用 1. 解释 3. 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1. 新本质主义者 2. 外在相似性:无共性 3. 内在相似性:有共性 4. 寻找新的艺术本质(内在本质) 4. 阿瑟·丹托《艺术界》(1964) 1. 艺术 1. 有的人能看得见 2. 有的人无法辨识 2. 理论氛围:艺术界 3. 卡罗尔对阿瑟·丹托关于艺术定义的总结 1. 艺术是关于某物的 2. 物展现出某种态度、观点:艺术创作有意图 3. 借助隐喻的省略方式 4. 省略源于历史理论语境当中的推理 5. 观众介入到对推理的讨论中 5. 乔治·迪基《界定艺术》(1969) 1. 两种关于艺术定义的方式 1. 功能性定义:传统艺术定义都是功能性定义(审美) 2. 程序性定义:通过界定的艺术的过程方式来确定艺术 2. 艺术惯例论(艺术圈——文化概念) 1. 人造物 2. 艺术界授予了资格(被欣赏物的资格) 3. 质疑问题 1. 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2. 过分突出艺术团体的重要性

传统艺术本质论(本质主义)

  1. 模仿说(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 否定的模仿论 - 柏拉图的床喻: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不能模仿理念 2. 肯定的模仿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 艺术可以模仿到本质理念 - “诗比历史更真实” -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在于模仿对象不同 - 悲剧:模仿比我们好的人 - 喜剧:模仿比我们坏的人 - 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3. 表现论 1. 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情感、心理的自我表现 2. 天才论:康德,克罗齐(直觉) 4. 理念论 1. 黑格尔:美(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 形式论 1.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2. 1913《艺术》 6. 游戏论 1. 席勒: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 7. 劳动论 1. 马克思

美学原理课程笔记索引 | 杨宁学堂

 关于美学的相关问题 关于美学的前提问题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本体论问题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主观派、客观派 西方哲学的几次转向 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 康德之后的美学研究思路 心理:弗洛伊德 社会:马克思 后意识形态时代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审美与意识形态 阶级与审美趣味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艺术本质论 (本质主义) 现代艺术本质论 (反本质主义) 艺术边界问题

阶级与审美趣味

  1. 审美是一种意识形态 1. 是一种对世界本该如此的想象 2. 阶级 3. 性别 4. 种族 1. 阶级的划分 1. 18世纪中期以前:法国经济学家以你是否能创造社会的纯产品划分阶级 2.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收入多少来去划分社会的阶级 1. 多少收入属于什么阶级目前还有争议 2. 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和态度 1. 审美趣味是被阶级建构的结果 2. 匮乏感:寻求认同 # 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1. 人是群居动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1. 变强:有资格制定标准 2. 向强者靠拢:使自己更合群 2. 强者会影响大众审美:审美被少数精英所决定 1. 休谟《论审美趣味》:有鉴赏能力的人决定审美

审美与意识形态

 1. 审美背后有某种矛盾性 1. 审美既是个人的又寻求普遍性(康德) 2. 普遍性的审美可以作用到个人身上,即某种权力 3. 最高级的意识形态是作用与审美的 2. 审美与意识形态具有同构性 1. 审美是一种温柔的权力,一种内化的压抑(《美学意识形态》伊格尔顿)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1. 意识形态不是科学 2. 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 1. 意识形态不是认识 2. 三观 3. 是一种世界本该如此的想象 4. 1983 佩里·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1. 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2. 意识形态造就了国家 3.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自我与现实关系的想象 4. 具体方法为:询唤个体为主体 1. 拉康:镜像阶段 1. 研究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1. 前镜像阶段 婴儿1~6个月 2. 镜像阶段 6~18个月:自我最初的诞生 1. 自我源自于人的想象,外在反射 2. 自我永远需要他者来印证 2. 询唤:通过召唤建立认同,认同之后变成为某人 5.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 1. 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实践,而不是认识、观念 6. 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1. 前理解:理解之前所具备的基础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1. 特拉西 1. 1796 《意识形态的要素》 想要建立观念学 2. 马克思 1. 意识形态不完全是观念 2. 意识形态是特定人群(统治阶级)自我辩护的虚构 3.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1. 1929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 意识形态研究应该是非政治化的 4. 格兰西:文化霸权理论(领导权) 1. 1929 《狱中札记》 2. 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文化领导权,光靠暴力是没有用的,要传输一种世界本应如此的观念 5. 阿尔都塞 1. 1970 文章《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 意识形态不仅是某种观念的,它还作用于人的实践,具有物质性特征 6. 西方马克思主义 1. 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7.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8. 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

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 历史 1.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 1. 1964 加缪 提出意识形态终结 2. 1934 雷蒙·阿隆 文章《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3. 1960 丹尼尔·贝尔 书《意识形态的终结》 2.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1. 1989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2. 1996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 原因 1. 宏大叙事的消解:几乎不再探讨真理意义崇高的问题 1. 齐泽克观点:现在谈论的是快感 2. 虚假意识的欺骗性已经为人所知 3. 分析 1. “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冷战思维的结果 1. 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2. “意识形态终结”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1. 一种隐性(隐蔽)意识形态 3. 齐泽克:当今流行的是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1. 知:我知道其中的欺骗性 2. 行:我依然照做

康德之后的美学研究思路

 康德之后的美学研究思路主要有两个派别 心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实验心理学 社会: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哲学的几次转向

 1.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 本体论是追问本质,而从笛卡尔以来,从探讨是的否有本质的问题转向是否能认识本质。探讨人能认识哪些,不能认识哪些,人认识的边界在哪里?认识何以可能。  2. 认识论到语言论转向 先不探讨人能认识什么,先探讨人能表达什么,表达不了的东西我们就不要说,只关注能表达的东西。

关于美学的前提问题

 美学应从哲学入手,切换到哲学思维,这里有一些前提问题。 1.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 西方美学史与对美学的逻辑追问高度重合 2. 本体论问题 - 本质:ontology(存在论) - 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3.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 本质是否存在 4. 主观派、客观派之争 - 如果没有人还有没有美

第十六课-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丨杨宁学堂

圖片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1.历史的文本性(历史性与文本性的制衡关系,不存在谁决定谁,是平等关系); 2.单线历史的复杂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性; 4.历史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 1.批评者要发挥主体意识; 2.奉行“逸文主义”挖掘深层文化意义; 3.捕捉历史真实; 4.历史解释的“语境化”和“生活化”。 [生平与著作] 1928年生于美国 1966年论文《历史的重负》 1971年论文《克罗奇和贝克:影响力证据笔记》《批评文化》《非理性与历史知识的问题》 1972年论文《野性的形式:思想考古学》《什么是历史体系》《历史中的阐释》 1973年著作《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1978年著作《话语转喻》 1999年《比喻的现实主义》 2004年访问复旦大学 一、元历史 [背景]:历史认识论的危机 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 对历史过程的反思(维柯,黑格尔)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 历史的知识性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唯心派 不可能成为科学。代表人物克林伍德 科学主义 实证派 普遍规律,使历史成为科学。1942年,亨普尔《论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 1.元历史的定义 方法原则:强调历史的阐释框架(说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规律) 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开,而是具有连续性 1)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区分 区别: 历史事件 历史事实 存在和发生的现象 对历史现象的描述 可经验的 主观的 唯一的,确定的 多样的,不稳定 通过记载,证据得以证明 存在于思想,语言和话语当中 联系:历史事件靠语言表述转换成历史事实 例如:工业革命是被追认的,当时并无这一概念 2)重新界定真实和虚构 想象的一定意味着不真实吗? 文学 想象的 史学 实证的 2.元历史的理论体系:转喻理论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历史 历史具有诗性结构(形象思维) 1)作为语言结构的历史 将历史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才有可能把握历史知识 ——历史的诗性真实 2)转喻理论:历史诗学的语...

第十五课-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丨杨宁学堂

圖片
  新历史:小历史,微观的,个人叙述的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区别] 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跟文本具有相同的价值 文本的历史性 文本必然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旧历史主义 理解事物必须放到背景当中 人类行为是有阶级(社会)基础的(阶级决定论) 带有认识论色彩 新历史主义 一切事物的形成过程 文本与历史同等视角 解构了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 ——大范围检查不同文本 [生平与著作] 1943年出生于美国 国际知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1975年提出“新历史主义”概念 198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1982年《文类》杂志前言——使用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 1983年主编杂志《表征》 1988年《莎士比亚的商讨》 1990年《向灾祸声讨》 1997年哈佛大学 2001年《炼狱中的哈姆雷特》 一、文艺复兴研究 一)研究背景 1.针对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此两种研究方法将文本视为一种超历史的,都会走向结构主义,走向符号学 2.针对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导致产生对:人性、意义、价值的困惑(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些都是被建构的结果) 二)研究意图 打破历史、文本的二元结构: 似乎历史是背景,而文本是前景 将文本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 将历史看作权力争夺的场域 文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研究宗旨 反形式主义 重申历史维度 历史:文化权力 反泛文化学(找文学文 忽略掉了文学对历史的制约 本和历史的对应关系) 反后现代主义 历史和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的关系 四)自我造型(形塑) 自我:主体意识,体现为鲜明的主体性 自我 个体生存感受 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结果(形塑建构) 受微观权力的影响 二、文化诗学 = 新历史主义 1.概念界定 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文化政治(文化政治学):对于文化文本的历史,或背后社会权力关系(隐含的)的研究 2.特征:a跨学科性;b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c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3.文化诗学的基本内涵 1)文化诗学是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文本 历史与文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 2)文化诗学强调文化的整...

第十四课-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与米莉特的“性政治”丨杨宁学堂

圖片
  一、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生平与著作] 1941年出生于美国的犹太家庭 就读布林莫尔学院 1970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 1971年《女性解放与文学》 1977年《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1979年《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1981年《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1985年《妇女·疯狂·英国文化》歇斯底里式批评 1990年《性与无政府状态》 1991年《姐妹们的选择》 2001年《创造女性自我:建构女性知识遗产》 1.《她们自己的文学》 1)核心观点:挖掘女性文学传统 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种亚文化群,进行阶段性分类 2)女性作家创作的三个阶段 A.第一个阶段:阴性阶段(女人气阶段),19世纪初开始 女性作家的创作特典:模仿当代男性作家 突出表现——冒名:使用匿名或假名,使用较为中性的名字 创作焦虑 渴望成功 不像是女人 代表:勃朗特姐妹 B.第二个阶段:女性主义阶段——开始批判,抵抗,既有价值观(男权中心主义价值观) 强调女性气质被歪曲 女性作家公开的拒绝男性价值标准 C.女性阶段,20世纪中后期 追寻女性自身的书写风格 特点:无特点 2.《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1)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类 作为读者的女性 文本性,文本意义,符号,符码 (聚焦于女性形象,意识形态) 作为作家的女性 文学生产 (文学史,主题,类型,结构) 批评实践: 托马斯·哈代《卡斯特乔市长》,对此小说评论的评论 欧文豪 开头情节极有吸引力。 肖瓦尔特 典型站在男权主义立场上对文本的歪曲 3.《荒野中的女性主义》 荒野:一种女性文化,男权中心之外的女性文化,因为从未被构建起来,所以是荒野,是荒野也是福地,充满了对未来的构想 英国女性主义 偏马克思主义 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 强调精神分析 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 词语文本 表达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四种模式 生物学批评模式 性别差异与文本的关系 语言学批评模式 男女使用的语言是否有所不同 精神分析批评模式 作家的心理和创作过程 文化批评模式 社会的,经济的,...

第十三课-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女人腔”丨杨宁学堂

圖片
一、西苏 [生平与著作] 1937年出生 1962年移居法国 1968年博士毕业论文《乔伊斯的流放》 1975年《美杜莎的笑声》 1976年《阉割还是斩首》 1.身体写作: 身体问题 基督教 灵肉分离,灵占主导,肉是罪恶的 笛卡尔 身心二元关心,理性重要(心) 尼采 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 梅洛庞蒂 身体是一种前意识 福柯 身体政治 1)“身体书写”的内涵 女性作家要以自己身体为主要书叙述对象,以此来表现自我,挑战父权。 女性处于“失语”状态(发出的是男性的声音),源于女性的“失身”,女性身体的历史缺位。 2)身体书写的目的 A.对二元论的超越 身体与书写 传统:身体(被动)是书写(主动)对象 西苏:身体是写作的动力;写作是一种释放身体的途径 B.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3)身体书写的内容 A.书写女性身体 女性主体与女性身体合而为一时,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否则女性依然是异化的。 书写内容:a).女性的欲望、经验、感受; b).书写渗透在身体中灵魂, 身体——绝非物质(肉欲的),而是身心合一——灵魂 小说《黄色壁纸》 c).书写语言:女性特质的语言,反理性,无规范,具有破坏性与颠覆性,反父权制;(自然状态,私人语言) 4)“身体书写”的影响 林白,陈染——审视女性(大量性描写,挑战底线) 2000年卫慧《上海宝贝》,网络上女性主义论战 将西苏的身体写作,降为性描写,迎合了消费主义,商业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产物,父权制的帮凶 5)“身体写作”的局限 未能提出一种具体切实的写作方式 2.两性性:另一种双性同体 1)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男女互为主体(消解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和睦共处 性穿小说,伍尔夫的《奥兰多》 ——反本质主义者(反生理决定论) 2)西苏的另一种“双性同体” 建立在女性的生理性别上,女性生理性作为决定条件 首先要发现,女性的特性——即“两性性”(既能认同男人也能认同女性) 男性 单一性 女性 两性性 双性同体 二、伊瑞葛来 [生平与著作] 生于比利时 1960年移居法国 1973年博士论文《错乱的语言》 ...

第十二课-女性主义的理论谱系丨杨宁学堂

圖片
憎恨学派: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与理论基础 1.目标:父权制 ——建立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上——权力的体现 目的:瓦解父权中心主义 《性的创造:从古希腊到弗洛伊德的身体与性别》 文化差异 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思想 创作(理论) 政治运动 1)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阶级压迫——性别压迫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关于商品、剩余价值 2)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女性气质》(批判态度) 3)解构主义 语言分析 三、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起源:18世纪启蒙时期 Mary Wollstonecraft《为女权辩护》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60年代) 异中求同(要求与男性有同样权力) 泰勒《女性的选举权》 巴霍芬《母权论》 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 伍尔夫《自己的一间房子》 波伏娃《第二性》 朱丽叶·米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同中求异(要挖掘出女性的特质来,展现出女性的独特经验) 英美派 实证研究 从新挖掘女性文学史 法国派 理论研究 建构女性气质,强调理论基础 1)法国派: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 露丝·伊瑞葛来《此性非一》《他者女性的内视镜》(gaze凝视)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革命》 2)英美派: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 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 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 安妮特·克罗德尼《为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种想法》 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陶丽·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 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批评文集 3.第三次浪潮(1990——今天) 异中求异:边缘女性,女性内部的差异问题 j.k.罗琳被除名事件 丽贝卡·沃克《求真:女性主义的告白与面貌转换》 李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与未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 1)挖掘女性书写传统 2)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 3)重新发...

第十一课-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丨杨宁学堂

圖片
赛义德 从中西方二元对立解构中发现,东方是被西方建构的结果 斯皮瓦克 关注第三世界女性 霍米巴巴 西方文化霸权可以从内部瓦解 生平与著作 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 1970年孟买大学毕业 1974年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博士师从伊格尔顿 2001年哈佛大学 2002年中国清华大学演讲 2010年北京大学演讲,与杜维明对话 1994年《文化的定位》论文集 主编《民族与叙事》 合编《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资源 1.对法农,赛义德的质疑 1)法农1952年《黑皮肤,白面具》(还有著作《全世界受苦人》) ——《黑人与精神病理学》 ——黑人——精神分裂者—— 自卑,想成为白人 被白人所建构 ——霍米巴巴《质疑身份》 ——体现出殖民话语的不稳定性(你没有办法将一个他者变成自己,但是你又依赖他者建构自己) ——身份不是单向认同,而是异化(主奴辩证法) 2)赛义德 东方:被建构的概念——二元对立思维 2.精神分析:拜物教 佛洛依德《性学三论》 ——恋物、拜物现象——欲望对象 恋足: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女性为什么没有性器官,将足作为女性性器官的代理 ——对差异的补偿(弗洛伊德观点),形成恋物 3.福柯的话语理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1)福柯 陈述 永远无法抵达对象(能指永远无法抵达所指) 陈述实为建构 2)德里达 书写 线性(时间性)的,不断回溯修改 文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意义 二、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杂交)问题 1.混杂性的提出 1984年《作为奇迹的符号》 ——印度传教士的回忆录 ——印刷的《福音书》(分发到印度穷苦人民手中)是整个殖民体系中规划的一部分,福音书被反诉诵读证明殖民的成功,使得传教士写下这段回忆 ——对基督教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接受(不接受耶稣是欧洲人,不领圣餐) ——殖民文化的输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混杂的。 殖民文化没有单向的灌输,只有选择性的接受 《黑暗的心》 航海技术探讨 符号:英语书——“拜物” 1)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 混杂: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瓦解了赛义德所说...

第十课-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批评丨杨宁学堂

圖片
生平与著作 1942 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 1955年入学加尔各答大学统辖学院,英语文学专业 1959年获得英语文学学士 1962年硕士毕业,康奈尔大学;博士时期,师从保罗·德曼 1967年博士论文《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 1976年翻译,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十分重要 1978年《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 1981年《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 1985年《底层人的研究:结构历史编纂学》,《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 1987年《在他者的世界里》 1988年《底层人能说话吗》 1999年《后殖民理论批判:迈向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自编论文集 2003年《一门学科之死》论文集 2006年《他者的亚洲》论文集 2012年《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一、结构理论与结构实践 1.解构主义基本思想 针对结构主义——>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秩序、结构 ——>忽视事物的复杂性与差异(获取控制感、稳定感) ——>建立中心与权威,引起对中心的迷恋 解构主义的解决方式:避免形而上学,看到认识到“真理”的局限,揭示“真理”如何产生的,被压抑的“他者”得以出场 2.对“他者”的解构 自我 ——> 他者 西方 东方 文明的 ——> 野蛮的 1)反对中心主义的傲慢(不经意的傲慢) Ps.德里达对列维斯特劳斯的解构:将土著人塑造成无言的存在,其中预设了一套文明的等级制 2)摒弃个人特权 女性主义——>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 3)解构式阅读 注重文学作品——>提供一种可能性,敞开性,文学并不指向一个特定的目的 3.对康德思想的解构 1)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美感 合目的(心意状态)无目的 崇高 无限大,不合乎目的(打破了心中的目的),但合乎理性,痛感转化为快感 道德——绝对律令——寻求普遍性 2)预设理性人与粗鄙人的差异 二、庶民研究 庶民、属下、底层人(同词的不同翻译) 1.对克里斯蒂娃和詹姆逊的反思 《关于中国妇女》隐含了西方的优越感 女性主义——女性的他者问题——体现在对《简爱》的分析上 2.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理论的反思 ...

第九课-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丨杨宁学堂

圖片
  一. 后殖民主义基本观点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东方[边缘地位] / 西方[中心地位]) 东、西从相对概念演变成绝对概念,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导致,二元对立其中往往蕴含着权力关系 宗主国 / 边缘国 东方:被建构的东方 → 话语结构 通过东方文化来印证我(西方)的独特性,东方作为一个镜子 超越二元对立 → 走第三条道路:多元 文学批评方法: 1.文本的世界性 作为阅读的文本 2.文本的生产性 作为生产的文本 二.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背景]: 法国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的观点: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有以下3种情况 1.征服:(教化 / 毁灭) 2.掠夺 3.交流 二战之后 → 殖民体系瓦解 → 殖民体系的权利关系是否瓦解? 政治上瓦解,文化上西方中心主义依旧存在,体现为一种表面上的文化交流(之前是征服与掠夺),实质上是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 由此导致,第三世界“失语症” 应对:让第一世界瓦解(让第一世界认识到第三世界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詹姆逊 1.寓言理论 1)寓言的本质 (寓言是一种)譬喻、象征、影射 言意的断裂;言在此,意在彼 分裂 表面上相似性,潜在同一性 多义性 2)本雅明的寓言理论 针对17世纪德国巴洛克时代的寓言风格(《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寓言与悲苦剧) 古典主义 → 明白晓畅,生机勃勃的世界 → 象征 巴洛克时代 → 混乱、残缺的社会 → 寓言 → 不能认同现实的方式去呈现现实 现代社会(与巴洛克时代相似,应该把现代文化把握为一种寓言) → 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 象征 言意之间的同一性 寓言 言意之间的差异性 → 指向某种总体性 3)詹姆逊的寓言理论 寓言的本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再现论 以一种 碎片化的,差异化的 方式 重建总体性,是连结个体于社会的纽带 2.寓言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 1) 古典社会:个体于社会 → 是稳定和谐的关系 → 历史是能够为个人所掌握的 现代社会:动荡的,分裂的社会(抓不住社会的总体,没办法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到自我...

第八课-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丨杨宁学堂

圖片
  生平及著作 1934年生人 1954年哈佛大学 1956年耶鲁大学 1960年到哈佛大学任教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曲) 1971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2 《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 1981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1984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985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 长文《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1988 《理论的意识形态》 1998 《文化转向》 2003 《单一的现代性》 2012  一.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卢卡奇《小说理论》 小说代替史诗史诗 小说文本的不确定性、碎片性 詹姆逊观点: 卢卡奇对小说做的是类型学研究,即:为什么在当今时代会有这种形式,形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卢卡奇忽略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詹姆逊在书中提出: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 黑格尔:辩证法的演变,绝对精神的推动 内容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内在形式: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内容,这些内容有其内在形式,这些形式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二. 《语言的牢笼》 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 优点:1.(通过创造二元对立的概念)摆脱了经验论 2.意义差异 局限:1.武断,共时与历时的割裂 2.意义与历时无关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建立新鲜感) 优点:1.文学语言(陌生化)与日常语言(自动化)区分开来  2.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的先决条件 3.建立了一套文学语言的等级制度:建立目标 4.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形式的演变史 局限:1.陌生或局限在形式上 2..忽略了历时性对语言新鲜的影响 结构主义:文本的形成系统,一个文本的建立模式,强调整体性 局限:停留在一种静态分析上  走向辩证批评(提出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1.强调文本的作用:从文本出发,阐释要有一个主导符码(意义指向) 2.多样性的阐释是可以的: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重写 3.结合社会背景 4.整体性观念 三. 《政治无意识》:叙事:一种...

第七课-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丨杨宁学堂

圖片
  生平与著作 194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萨尔福小镇,工人阶级出身 1961年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师从左翼学者利维斯,受影响于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研究学者,文化主义。《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1964年就职于剑桥大学 1967年《莎士比亚与社会》 1968年《共同文化的观念》 1969年牛津大学 1970年《作为语言的身体》(新左派) 1976年《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转向阿尔都塞) 1983年《文学理论导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1990年《美学意识形态》 1991年《意识形态导论》 1996年《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2000年《文化的概念》 2003年《甜蜜的暴力》研究悲剧 2007年《如何读诗》《人生的意义》 2003年《理论之后》后理论 2012年《文学事件》事件哲学 一、文学本质问题 1.文学如同“杂草”(1983年提出) 文学的定义问题,虚构性问题 ——文学无本质——出于某种理由,赋予高度价值的作品 反本质主义立场:文学是一个认定的结果 2.文学本质的五大“共相”《文学事件》 重访文学本质 唯名论 共相 符号 唯识论 共相 实体 文学的共相 虚构性 道德性 语言性 非功利性 规范性 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所有文学都具有意识形态性 原因:文学是观察世界的方式 ——特定的时间和背景就决定了对事物的看法 ——对文学的理解取决于所处的意识形态背景 例:18世纪文学地位上升——源于资产阶级兴起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窄化文学概念(非功利的唯美主义) 19世纪后期文学研究兴盛——宗教衰落,文学取代了宗教的位置(试图看上去拯救人的心灵)——代替宗教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2.反对反映论和自然主义 反映论——文学只不过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庸俗的反映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 ——文学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挑战——让人们看到一个虚假意识,揭露虚假意识 三、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 体现在语言上 1.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2.意识形态变化往往导致文学形式变化 四、文学生产与美学意识形态 1.文学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